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正文

菊花眼中寻古韵

  • 赏析
  • 2025-06-30 12:25:43
  • 1968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领域中,菊花这一元素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还常常被诗人、画家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从文人雅士到平民百姓,菊花因其清丽脱俗的风姿和高洁超凡的精神特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诗词歌赋及绘画作品中,菊花常与“菊”字相关的典故与故事相联系,在...

在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领域中,菊花这一元素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还常常被诗人、画家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从文人雅士到平民百姓,菊花因其清丽脱俗的风姿和高洁超凡的精神特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诗词歌赋及绘画作品中,菊花常与“菊”字相关的典故与故事相联系,在赏花之余,更是寄托了作者们对于生命、自然以及人生态度的理解与感悟。

# 一、菊花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不仅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美丽植物,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符号。它被赋予了诸多美好寓意,如长寿、高洁和坚韧不拔等特质。《礼记·月令》有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里的“鞠”即指菊花。到了汉代,《淮南子》中首次将菊花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说:“菊以清芳自处,故为君子之所爱。”此后,历代文人雅士多借菊花抒发情感、寄托理想。例如,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作者清晨以甘甜的露水滋润心灵,傍晚则品尝秋天里鲜美芳香的菊花花蕊,更隐含着诗人不为世俗所屈、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二、诗词中的“调菊花”

菊花眼中寻古韵

菊花眼中寻古韵

在古典诗词中,“调菊花”一词并不常见,但它可以被理解为对菊花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比如宋代文人将菊花比作琴瑟之音:“菊色黄犹带露华,调来弹得几多花。”这里不仅描绘了菊花的艳丽色彩,还暗示了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情感、寄托心志的方式。“调菊花”在古代诗词中更多地被用作一个隐喻或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调整情绪、修养心灵的过程。这种做法与文人雅士们追求内心平和、超然物外的境界密切相关。

# 三、“苏朱”之谜

菊花眼中寻古韵

然而,“调菊花眼苏朱”这句话本身却显得有些晦涩难懂。“苏朱”二字在古代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也没有作为特定词汇单独使用。结合上下文来看,“苏朱”可能是指一位艺术家或者学者的名字。关于其身份和生平事迹,目前难以考证。不过可以推测,在某些古籍或文集中,这可能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物,他以菊花为创作灵感,通过调琴或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菊花眼中寻古韵

# 四、艺术中的“调菊花”

菊花眼中寻古韵

在绘画作品中,“调菊花”则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们对于菊花的细腻描绘和巧妙构图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一诗中有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菊花,但这里的“清泉”与“菊花”的洁净高洁相呼应,让人联想到菊花盛开时晶莹剔透、清新脱俗的样子。宋代文人苏轼在其《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同样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提到了“菊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调琴或调菊花的具体过程,但却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面对困难时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貌。

# 五、结语

菊花眼中寻古韵

菊花眼中寻古韵

综上所述,“调菊花眼苏朱”虽未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歌赋中窥见文人墨客们对于菊花这一传统元素的独特理解和运用。无论是借菊花表达情感,还是通过艺术创作来调整心态,都反映了人们追求心灵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菊”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纽带。